Bird

内蒙古呼和浩特 爱好食物,摄影,设计,社论等的杂食者,Slasher

这样的主旋律教育,我愿意接受

狐言乱语:

在说《敦刻尔克》这电影前,先说两件事,一是我不是诺兰吹,甚至有点儿黑,对于《盗梦空间》和《红辣椒》这件事我始终有些耿耿于怀,总之我挺金敏男神。二是我对于把“HOME”翻译成“祖国”是差点儿笑场了,当然对于这一点,要取决于到底认为“有家先有国”还是“有国先有家”了,总之这个翻译多少有些中国特色吧,我觉得不如海报的“家为你而来”。


那在这两个前提下,我觉得《敦刻尔克》这电影是部好电影(我真的是非常 客观在说,不吹不黑)。


故事用了三条线在走,这一点,也没有吹的那么牛逼,但是看习惯了多进程叙事的人应该是觉得导演把控真的不错,技术不行的人,根本没法拍( 剪辑)出这样而的片子。看不习惯的,大概就要说散,没意思了。(这就是爱好和欣赏水平不同,真不知道网上为何能上纲上线吵得那么真情实感。)


相比士兵线,船长父子应该是比较惯常的英雄主义线了,但是,这毕竟是真人真事,就算有拔高嫌疑,也不能说强行美化。在短短的出场中,还表现了儿子的成长,导演和剧本可说是相当成熟了。


最“神化”的线是汤老湿的飞行员,一般来说,他这个角色完全应该是大片中的大男主,俨然天才,孤胆英雄。但这条线在诺兰的处理下,只像记述,甚至几乎快是我们纪录片的一种镜头语言了,但也正因此,让这部片子区别于“英雄主义”影片了。不让他表现出太多私人想法,也保证了这个比较英雄的角色没有跳出这部更接近记录的影片。能够舍弃一些明明可以快速“圈粉”的东西,导演大概是极有自信的(废话,诺兰火啊,诺吹多啊!)。PS,我也同意汤老湿盛世美颜全程被面罩盖着很不人道。


最后是士兵线,这个家伙真是要毫无“骨气”这东西了,但是,讲道理,战争打到这个惨状,“骨气”(注意,我说的可不是气节)根本不重要了,所以,影片从始至终支持他的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“回家”。从他各种“鸡贼”的想混上撤退的船,我都想笑,还挺喜剧。但是,在一伙人揭穿了其中一个逃亡者是法国人时,他仍是说出了,“他是同伴,他救了你们,你们怎么能让他下船”(大意),这时候,人性的光辉就被表现出来了。


的确,一部大屏幕的大电影,怎么可能不主旋律呢,除了小众影片,其实大部分电影都是“主旋律”吧,歌颂人性,歌颂真善美,歌颂正能量,歌颂积极进取,但有错吗?除非你满身负能量到彻底无法挽救,大部分人潜意识里,难道不都是要被这些东西所感动的吗?“主旋律”不是错,重点是好的主旋律从不用“口号”感动人,不行的才全靠道德绑架。


总之,他幸运的回家了。看到这里,我竟然松了口气。当然,到了这里,我也的确要承认导演这种第一视角叙事,是非常牛逼了,你们看代入感多强!


鉴于不剧透是美德,我也不多说具体情节了。其实,就像很多人说的,敦刻尔克这事儿,本身不那么光彩。但我觉得诺兰没有洗的意思,甚至暗搓搓黑了英国的感觉,但是,当时民间船参与救援这件事,为什么不值得拍部电影来赞颂呢?相信打仗前,他们肯定也是地域黑过(现在也没停止互相黑),各阶层互相看不顺眼,但他们开着船横穿海峡时,就把这些都忘记了,这就是“HOME”的意义。当时,可能谁也不知道,那个英国政府还能不能继续存在,也许他们也害怕本土要沦陷,但他们大概是相信,无论如何“ HOME”永存的。当然,最后说什么要协助法国人撤退,肯定是强行拔高了,但是,这是电影啊,一定要给人们造梦嘛~~


说起来,我还真是很喜欢诺兰的这条士兵线。因为其实导演把这条线处理得非常“共情”,毕竟在这个世界,除了少数天之骄子,谁不是拼命想要活下去呢,或许活得不美好,但又不想放弃自己想要美好的愿望。


总的来说,深刻同意一句话,渴望战争的唯一理由就是没有经历过战争。这样的主旋律,反而是应该多看看的!

评论

热度(4)